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愁的碎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9 19:0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愁的碎片

来老家一个月了,乡居的新鲜感比比皆是。村外的小径修成了水泥路,从东到西三公里,直达邻村村口。对增强了健身意识的农村人,这条路自然成了可快可慢的跑步机。新收的玉米穗,不再编成辫子在屋檐下悬挂,而是脱净包衣,装在铁丝网圈成的笼子里,在路边贮成两排金黄的圆柱。据说这样四面透风,即使在阴雨天也不至于霉烂。晚收的花生,最能展示机械化的神奇魅力:青油油的一片地,收割机开过,便从犁后自动铺展出两排新鲜清香的花生,而且果实朝上,青秧向下,朝着太阳晾晒。三五天后,你会在这里看到果实和青秧的机器分离,而且花生秧也随即粉碎成越冬的饲料。当然,还有一种人文景观不能不说。晨光熹微中,或暮色四合里,田间垅头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妇。他们把自家的大田以合适的价格承包给别人耕种。自己则在秋收的尾声中开始登场,骑一辆电动车巡回邻村,拎着口袋,工兵探雷一般检失机器遗落的玉米、谷子和花生。在嘻嘻哈哈中积少成多,每年总有不小的收获。这些拾秋的女人渐成风景,以潇洒的劳动展示着现代农业背景下的悠闲生活。
     一个月的耳濡目染确实令人惊奇而兴奋,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常态,农村蓬勃着一种别样活力。但我却觉得它们新鲜而陌生,和我几十年贮存的乡村记忆挂不起钩来。现在是过去的延伸,延伸的过程中有哪些被淡化、被削减?我带着憧憬和失落在街巷中游走,从颓坍的雕砖门楼和荒草掩隐的石磨中勾沉往事,终于,由古典诗文和切身经历建构起来的故乡记忆浮现出来,失落便因此理出了头绪。

     农村已经看不到炊烟了。记忆中的农村全是起脊分坡的瓦房,无论是三间头院,还是五间头院,大都规规正正,四合成院。房坡的瓦缝中长几根叫“瓦松”的蒿早,我始终未澄清为何偏偏房坡上才有这酸涩的植物?枯草的断茎在风中摇曳,天井之间必有一间低矮的灶房。每天早晨和薄暮,都有炊烟在灶房的烟囱上缭绕。炊烟,曾是乡村生活的标配,人间所有的烟火气都似乎从这里发源。分坡起脊的房子现在还有,但却普遍长高几层成了小楼。灶房上的烟囱早已绝迹,蜂窝状的黑色煤球在炉腔里单调地燃烧,虚张声势的火焰犹如一个自恋狂,在狭小的直筒中尽情陶醉。火壮烟微,没有了缭绕的朦胧和曲线,在一成不变的灼热里,任你冥思苦想,对煤球炉也挤不出一点诗意。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乡居的清绝之气,又怎能离得开鸡啼?但现在“鸡鸣枕上惊旅梦”的意境,无论如何体验不到了。失去了鸡啼的乡居如同无尽头的长夜盼不来黎明。秋季的雨天是乡居生活最惬意的时候。收秋到种麦时间宽裕,漫长的备耕季节尽可以从容不迫。缺吃少穿的年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阴雨连绵不出工,中午这顿饭是注定要省却的。但这些都无关紧要,雨天酣梦往往是青年人最销魂的时候。旧式的窗棂上糊着过期的报纸,沉重的旧棉絮让被褥散发出阴天的潮气,屋檐下的饥雀焦燥的呼唤天晴。这样灰暗、清冷和潮湿的的环境具有独特的催眠效果,你可以蒙头大睡,一枕黑甜,多日的疲惫在鼾声中消除殆尽。但解乏的美梦常常被窗外的雄鸡啼断,让你在揉眼醒来的恍惚中辨不出时间。然而一个月来,不仅听不到五更鸡啼,甚至竟连一只活鸡都没有看到。母亲说,村里房子都盖成了楼房,屋里院里都铺设了地板砖,最怕鸡吃喝拉撒。想吃鸡蛋到镇上买,用不着自家再养鸡。城镇化改善了居住环境,鸡已经不招人待见了。

     听雨,绝对算得上农村的一种独特享受,余光中笔下的故乡听雨是何等的充满深情!旧式瓦房让人由衷佩服祖先的匠心和诗情:特殊的弧形瓦把普降的时雨分流归槽,顺着坡脊流下。在椽头的滴水檐扯成一条笔直的雨线,编制成一挂等距离分布的珍珠帘。坐在对面的前檐下观雨,也许是不少人都曾有过的诗心启蒙。以至于长大后学到“遥看瀑布挂前川”,总是挥不去老家房檐滴水的印象。亲眼看着细密的急雨从房坡滚落,在院子的砖地上汇成一股清流,通过低处的水道眼流向大街。大雨倾盆之际,水排不及,会在短时间内积满庭院。少年不识愁滋味,偏要幸灾乐祸看水面的浮叶水涨船高。现在这样的老式庭院已经拆除净尽,一排排新建的小楼房大都采用了平板现浇的方式。细密的雨点直接砸向楼台的平顶,被厚厚的沥青层和防渗布消减了雨韵的节律。稍有积水,便从楼顶的塑料管里排向地面的水沟。没有情节,没有旋律。不仅禁锢了雨的声响,而且取消了雨的亮相。一种优雅的诗意被楼房的排水系统彻底抹杀,化作一股泥流在塑料管里横冲直撞。

     但幸好西天流霞还在,清风明月还在。夕阳衔山时,满天云锦,灿然四射。天外的鸟雀在暮色中归巢,绕树三匝,扬采振羽,一派啁啾中彰显着生命的活力。暮秋的月色最好,孤光临照,如水银泻地。着一双青鞋布袜,踱向村头阡陌。小径上只有月和树影,风和我。碍眼的高秆作物早被农机深覆新泥之下,田园因此更显寂静而空阔,远处有隐约的灯火,夜溉的人声不时随晚风传来。

      这样的夜,这样的月,才是乡居景色最典型的代表作,硕果仅存地保留下来,何等的可庆可喜!然而这样的绝景佳色,却往往被忙碌和竞逐的人生辜负。大僚不能赏,富商无暇赏,农人不及赏,武夫不屑赏。自然的雅致高怀不愿与世俗的欲望同长,只与恬淡、清静、和悦的人心合拍,因而烟迷衰草,露冷黄花,寒秋的无边风月就偏爱了与世无争的乡居文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4-20 09:28 , Processed in 0.03478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