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咸阳秋(散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20:0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咸阳秋(散文)

   
      大巴车经过500公里的长途驱驰,在秋雨绵绵中驶入古镇袁家村,我依然没有从质疑中回过神来。我自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但对这个名头响亮的旅游景点,却实在理不出一点历史的头绪。
     但我依然不能否认这关中名镇的美丽和典雅。蒙蒙细雨时断时续,把街道两侧交柯的雪松洗出一片新绿,使中秋的雨巷更显幽深,雪松下缓缓游走着花花绿绿的雨伞,生动还原着戴望舒笔下的静谧和诗意。
      我在悦来客栈放下行囊,在潇潇雨歇的间隙里,随着游人走进街头的村史馆。这里陈列着一段沧桑巨变的历史,但远道而来的游人显然对此并不上心。这种不上心的浏览并不需要方位感,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和求证。用枯黄的老照片和簇新的新图片,来对比几十年的今昔沧桑,是此类展馆大同小异的家常套路。讲者千篇一律的重复,听者似懂非懂的颔首,在心照不宣的默契中,共同完成一个旅游的程序。
      村头一块高耸的石碑,镌刻着华国锋几年前莅临的题词。老一辈革命家留下墨宝,既是对此行的纪念,也是对基层的勉励。当我把目光从那古朴的颜体字上移开的瞬间,我才注意到,路边矗立着一块青石方碑。我顿觉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念出了上面的几个字:
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
      至此,我才明白了自己身处的方位,潜伏的游兴这时才被真正激活。
      我对历史文化古迹有着特殊的偏爱,因为这个缘故,游历过八百里秦川的很多景点。西安,延安,宝鸡,潼关,汉中…….“唐塔汉陵朱打圈”,陕西历史厚重,古迹遍地,随便踩一个坑,就是一汪历史的积水潭。但陕西又是一个让文人心情复杂的地方。我喜欢在暮色寒鸦中登临城头,独对苍茫,凭吊历史,并因此写下过不少文字。但唯独没有到过咸阳,多少次萌发过专访咸阳的冲动,终因自己不能独自驾车、而咸阳又不在旅游热线上未能成行。
       我甚至由此产生莫名的愠怒:把咸阳摒弃在旅游热线之外,是一种历史的健忘和无知!
     “咸阳离这里多远”?晚饭的时候,我询问姓刘的房东。他是一个退休教师,离职之后开了家庭宾馆。听说他教语文课,便额外多了一点“同行亲”的情分。
    “40里”。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用意,“你想去咸阳吗”?
       我告诉他,很想去看看“焚书坑”,唐代诗人章碣曾为此写过一首吊古诗。
      “没有啦!啥也没有啦”!他用浓重的陕西口音,想极力打消我前往的念头。恳切地强调着,那里没有啥看头,只有一块新竖的石碑,上面刻着“焚书台”三个字。
     我对这位同行的诚恳并不领情,他的劝阻好像在刻意抹去和隐瞒那一段历史。而对天下读书人,那本是最不该忘却的往事。
       公元前272年,咸阳宫中灯火辉煌,这是一次国家级的招待会。统一六合的秦帝国需要一个隆重的庆典,肇开新纪元,向四海臣民和六国余孽炫耀千古一帝的文治武功。头戴冕旒的始皇帝高坐金銮殿上,在百官朝贺中幻想着千秋万世的清秋大梦。朝廷的这一类盛大场合,从来不缺少争抢露脸的阿谀之徒。先是周青臣出班启奏,歌功颂德之余,力主实行郡县政治体制;后有淳于越登台辨难,强调要承继周朝的分封制,把皇亲国戚安排到重要岗位,用自己人才能长治久安。两人各执一端,为效忠秦廷争得面红耳赤。陶醉在谀词中的始皇帝委决不下,也不想在这喜庆场合扫大臣的兴头,便把最后的裁量权交给了丞相李斯。
       这是个重要而关键的环节,事件在此发生了根本逆转。
      李斯何许人?我的河南上蔡老乡。是大儒巨擘荀子的高足,著名法家韩非的同桌。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素怀用世之志,学问深得真传。西事强秦,大有作为,把官场政治玩转得出神入化。秦王倚之为股肱,在秦朝统一大业中居功至伟。李斯也曾遭遇过仕途坎坷,刚入秦廷,立足未稳,秦国安全官员以“外人易生异心”为由,建议秦王清君侧,把那些外来的秦国客卿统统清理掉,以保国家安全。秦王从其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逐客”运动,李斯亦在清理名单之中。眼见前途受挫,命运风雨飘摇,李斯愤激之下挥笔疾书,写就一篇《谏逐客书》,引经据典,言辞恳切,说理透辟,这篇文章竟让秦王收回了成命,他本人也得以继续留秦辅王。李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说他是一个大知识分子,不算溢美。
      但读书人为何偏偏与读书人过不去?周青臣、淳于越虽然见解不同,毕竟都是向秦庭效忠,怎么经过李斯上纲上线的分析,竟变成了大逆不道?不仅为当时读书人带来灭顶之灾,更为后世大兴文字狱开了恶例。
      李斯向秦皇提出了处理意见:六王毕,四海一,天下一统,但春秋以来百家争鸣活动娇惯了读书人,知识分子积习难改,信口开河,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儒家学说大行其道,造成社会思想混乱。秦朝天下初定,必须强调思想统一。秦国之前所有的典籍书册,除了医卜星象农工之类外,尽行焚毁,以绝后患。
      秦皇当场拍板,同意!
        那是一个彤云低锁的日子,来自西北高原的秋风已带有明显肃杀之气。咸阳城外竹帛堆积如山,几个兵丁手持火把,从四角点燃起焚烧斯文的毒火。在竹简噼噼啪啪的爆响中,烈焰升腾,青烟四起。文明化作黑雾,弥漫了城郭荒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灭绝开启啦!所有的儒家经典都在劫难逃,无一幸免。邪火烧了七天七夜,过火的地面烧成琉璃,从此寸草不生。直到汉武帝时期,朝廷组织了大量的儒家知识分子,凭借记忆口授笔录,终于恢复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然而《乐》经终因其卷帙浩繁、专业性强而永久失传,成为中国经典传承的永远创痛……
    在一个性情乖戾、反复无常的暴虐政权之下,既使那些一味讨好阿谀的权臣,也难以幸免猜忌的罗网。朝不保夕是所有人难以测度的命运。
       事情到此并未终止。奉命外出寻找“不死药”的侯生和卢生,听到咸阳焚书的消息,大放厥词,指名道姓攻击秦皇暴虐。然后两人玩起了“失踪”,不再为“长生不老药”费无用功,撒开脚丫溜之大吉。秦皇龙颜震怒,痛感儒家知识分子这个群体都是祸害。于是一声令下,咸阳南门掘出深坑,466名儒生死于非命。
      咸阳,由此在历史上名声大噪。
        
      悦来客栈有一个楼顶平台,倚栏望去,可以看到后面湿淋淋的街景。街中间有一个戏台,面对着一片遮着雨棚的桌椅,正上演一出古装戏。因距离较远,我辨不出是哪个朝代的内容。然而肯定不是秦王和李斯的故事,更不会是焚书坑儒。对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创痛,人们往往选择忘却和回避。或是不敢,或是不肯,只把那些无关痛痒的历史枝节反复戏说。
        
      历史并没有饶过李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已经死去,李斯为私利附合赵高,伪造遗诏,杀扶苏,立胡亥。赵高专权后翻脸不认人,诬陷李斯意图谋反,处以五种极刑:脸上刺字,割掉鼻子,断舌砍趾,腰斩于市,另诛夷三族。下场之惨,史所罕见!在李斯死后约116年,编写《史记》的司马迁更是用了几行墨迹,把李斯钉上了耻辱柱。“斯知六艺之术,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失。持爵禄之重,阿明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自古剃头者,人亦剃其头。李斯在秦朝灭亡之前被赵高腰斩,为一个暴虐的短命王朝做了垫背。
      
     淅淅沥沥的秋雨已经完全停了,犹如一曲挽歌收起最后的余音,但戏台上的秦腔依然激越。说真心话,我不太欣赏这种粗喉咙大嗓的演唱风格,我一直怀疑原汁原味的秦风已经在那场咸阳邪火中断根失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诗经.秦风》中第一首飘渺之作,即使2500年之后再来欣赏它,依旧是那样的柔美,那样的缠绵,那样的深情。没有杀伐之气,没有金铁交鸣,没有金刚怒目,只有人性的清泉在流淌,浸润人心。我又想起了那被邪火焚烧、彻底绝传的《乐》经,会不会在某次考古发掘中,意外发现这宝贵的经典遗存?
      
      第二天下午,我就要离开悦来客栈了。尽责的刘老师拿来一张刚刚下载的图片,那是咸阳市的焚书台公园。他指着一块刻有三个字的青碑,以证他前日所言不虚。而此时,我却已经兴味索然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难故国历经坎坷,灿烂的要发扬光大,悲惨的要引以为戒。一些过往的巨痛,本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更不能粉饰,只有咀嚼,才能铭记。只有在塌陷处立下标记,才可能避免再失前蹄。
        
       我登上了团队的大巴。古镇雨霁,秋气怡人。西天流霞似火,林中仙气袅袅。我隔窗又看到了村头的那块石碑,礼泉县,烟霞镇,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文明和礼义,烟岚和霞光,都是我们精神世界中的理想景致,这种极具亲和力的字眼,能使每一个跋涉的心灵得到抚慰。
       车开了,导游开始讲这个烟霞镇的来历:烟霞镇原来叫崖下镇,在当地的发音中,崖下和烟霞相似。后来有一个有文化的官员觉得“崖下”太沉重,就改成了这个旖旎的名字。(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9-2-21 21:47:5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很厚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4-20 06:25 , Processed in 0.04286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