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60|回复: 2

我见到的村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 21: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雪中人 于 2017-3-1 21:15 编辑

大山,是山民们世代的脊梁,他们靠山吃山,一代代传承着淳朴善良的人性,同时,也传承着可爱的野蛮。无论天涯海角,大山的子民都会魂牵梦绕,依恋着那里的亲情与故旧。。。。
村官之官说来不大,可他常常掌握着上千人的命运。无论是造福乡里,还是祸害生灵,村官都是一个政权在老百姓那里的最基本最直接的解释。。。。
我高中毕业回乡后,经历了两届村官,让我看清了中国落后山里村官管辖下的真正现实。

村的名字最先叫"社”,普通民众最开始进入这个集体叫“入社”。入社就是把土地革命分得的和之后自制的耕牛农具等一切生产工具和资源,包括山林土地用登记折价入股的方式,全部交给这个“社”,说是将来分红利的。由低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
我们那个社名叫“幸福社”,第一个社主任兼书记是一位麻脸,这位书记从"社“”改为"大队”,又改为“村”,一直到他组织“瞒产私分粮食产量”被暴露下台,他占据了村官位置竟达近二十年之久。在他的村官生涯中,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运动和”文化革命”,在借口一次造反冲击的事件中,他指使会计以声称”社员们入股分红的账册全部被毁了“为借口。。。。一下子吞并了我村一千多村民所有入股折价的全部金额。。。。这简直就是一次赤裸裸的抢劫。可落后的村民们从入社的懵懂到资产的消失,他们根本就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只记得”翻身不忘共产党,党教干啥就干啥“而已。更不知到入股分红是怎么一回事。。。经过几代人了,也没有人去追问和提起。

“大队黄连厂”,就是大队集体办的副业厂。办厂时我还在读小学,大致是从1957年开始,那时的名字叫“大队黄连厂"。土地是征用的七组和八组的山林,人员是从八个组抽调的。记得一片片原始森林几年间全部开垦成黄连种植地,栋梁之木眼看变成碎块,然后进入灶堂。。。也看到堆积如山的黄连,一担担挑送到国家收购站。。。那时的黄连是属于”名贵中药材“,一开始国家定价就是七元一市斤。而那时的大米六七分钱一市斤,鸡蛋三分钱一个。。。可近四十年的大队黄连厂历史,幸福大队一千多村民,谁也没听说有人享受到过这个集体的一分钱的福利。那么,几十年的"大队黄连厂"的经营,收入去了哪里呢?至今没人过问,也没人关心过。
。。。。
幸福大队第二任书记是一个由副书记扶正的,老书记下台他应该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接手书记工作时,村集体的原有积累大致已经分光。。。。可他却改不了占小便宜的习惯,油水不多,却声名狼藉。

村党委仿佛只是几个人的“家天下”。
也许是贫困山里没有人才, 或许是村党委对于党的政权格外慎重,他们很难批准一个他们如意的人入党。这样,村党委当家的政权就绝对不会旁落。幸福大队现在已改为双庙村,可从土地革命到现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里,无论怎么巨变的大形势,村党委领导就只能在三五个人当中轮流坐庄而已。。。正如幸福大队老书记的口头禅:”无论你多么能干,我们党不用你,看你怎么能干去!“可在当过书记的人里,不缺少贪污、盗窃,甚至被拘留过的成员,而他们最终还是大权在握,毫无改变。
于是,哪怕反腐倡廉闹得如火如荼,幸福大队也只是铁板一块,永远看不到什么变化。让人痛心的只是我们那曾经温暖的故乡,越来越荒芜,越来越荒野了。

也许,这也是乡村沦落的隐形灾难吧。沃土肥甜,山地处处是宝。。。。可为什么留不住土生土长的村民 ?为什么党委那几个人,哪怕暂时休息,也从不想外出打工挣钱,却能修起洋楼,买上汽车,享受高档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6 13: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时代的理论。中国的基层建设一直在路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6 13: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时代的理论。中国的基层建设一直在路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3-28 21:21 , Processed in 0.03671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